博客年龄:17年2个月
访问:?
文章:6篇

个人描述

我是小熊,我怕放炮

与谁同行比去向哪里更重要

标签: 辩论稿  
2007-11-24 09:48 阅读(?)评论(0)
 

谢谢主席,大家好:

佩服对方辩友的口才,但是您的观点我们可是不敢苟同!我们把“与谁同行”定义为前进过程中的同伴、工具甚至是机遇,是一种客观的大环境。而把“去向哪里”理解为目标,是一种主观的个人意愿。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与谁同行”和“去向哪里”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而既然要比较,即必然存在一个标准。我们把这个标准定位于是否有利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上。因而我方认为,虽然“去向哪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与谁同行这一客观大环境比去向哪里这一主观意愿更有利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自然也就更为重要。下面我将从3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                                客观的大环境影响了主观意愿的形成与发展。主观意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所处的客观环境影响下慢慢形成、变化、发展的。众所周知,任何人生下来思想意识都处于0的状态。不要说主观意愿,就连他独立的个人意识都是由身边的父母亲人影响形成的。而且,任何人一生之中都固然会有盲目毫无目的的时候。难道这时我们就应该不在前进,等待目标自己出现吗?不!我们应该不断前进,在探索的过程中,与智者同行,与机遇同行!拨开层层迷雾,找到真正的人生目标!这不正是“仙人指路”“指点迷津”吗?因而,没有与谁同行这个客观大环境,有何来去向哪里这一主观意愿呢!

第二、                                在一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他的人生目标也是不断改变的。鲁迅先生多次改变他的志向不正是印证了目标的这种不确定性吗?况且,就算确定了目标,没有良好的伙伴、顺手的工具以及适当的机遇目标都是难以实现的!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难道,目标改变了,或是目标没有实现就要将这些人列入没有人生价值的行列吗?不!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论与谁同行,都可以不断的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从而更有利于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正是说明了这一观点!

最后、正如我前面所说与谁同行是一种客观的大环境,是物质的,而去向哪里只是一种主观的意愿,是意识的。物质与意识这两者的争论永远也不会结束!庆幸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很好的回答了这两者的争论问题,并且以这一观点印证了我们的唯物主义信仰!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与谁同行比去向哪里更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更为重要!

  最后修改于 2007-12-19 10:46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